一、指导思想
以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》为纲领,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依托学校劳动操作间特色资源,以烹饪劳动教育为核心,构建“课程 - 实践 - 评价”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,培养学生劳动技能、创新精神与责任意识,实现五育融合发展。
二、工作目标
1.技能提升:确保学生掌握8道以上家常菜烹饪技能,70%以上学生具备独立完成家庭餐食设计与制作能力。
2.素养培育:通过劳动实践,强化学生劳动观念,提升实践创新能力,增强社会责任感。
3.品牌建设:将劳动操作间打造成区域劳动教育示范标杆,形成可推广的烹饪劳动教育校本模式。
三、实施内容与措施
(一)优化劳动课程体系
1.分层课程设置
开设“烹饪基础入门”课程,系统教授食材处理、刀工技巧、基础家常菜(如西红柿炒蛋、酸辣土豆丝)制作等内容。
开展“创意烹饪实践”课程,包含烘焙(曲奇、蛋糕)、中式面点(饺子、包子)等进阶技能教学。
实施“主题烹饪项目”课程,围绕节日美食研发、校园美食节策划等综合性任务,提升学生统筹与创新能力。
2.学科融合创新
生物学科:结合烹饪课程,讲解食材营养成分、膳食搭配原理,指导学生制作个性化营养食谱
物理学科:利用烤箱、电磁炉等设备,开展热能转换、温控原理等实验教学
美术学科:组织“创意摆盘设计”“美食包装设计”等活动,提升学生审美与艺术表达能力。
(二)深化劳动实践活动
1.操作间特色实践
日常教学:每周利用劳动操作间开展1 - 2次实操课程,按照“理论讲解 - 示范操作 - 学生实践 - 作品点评”流程实施教学。
主题活动:结合端午、中秋、春节等传统节日,开展“粽艺比拼”“月饼工坊”“年夜饭创意赛”等活动;每学期举办1次“校园厨神争霸赛”,设置最佳创意奖、营养均衡奖等专项奖项。
2.日常劳动渗透
班级劳动岗:设立“卫生管理员”“绿植养护员”“设备维护员”等岗位,学生每周轮流值岗,参与班级日常劳动管理。
家庭劳动打卡:制定《家庭劳动任务清单》,布置“为家人做一道菜”“家庭厨房清洁日”等实践作业,家长通过班级群上传照片或视频,每月评选“劳动小达人家庭”。
3.校外实践拓展
与本地餐饮企业、社区食堂共建实践基地,组织1 - 2次“职业体验日”,让学生参与后厨备餐、菜品制作等工作。
开展“美食文化研学”活动,带领学生走访本地老字号餐馆、非遗美食工坊,了解传统烹饪技艺与饮食文化。
(三)完善劳动评价机制
1.过程性评价:学生建立《劳动成长档案》,记录课堂参与度、技能掌握进度、实践活动表现等内容。
2.成果性评价:通过烹饪作品展示、技能评价、项目答辩等方式,对学生劳动成果进行量化评分。
3.多元激励机制:设立“月度劳动之星”“金牌小厨师”“创意烹饪先锋”等荣誉称号;将劳动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,作为评优评先重要依据。
四、保障措施
1.组织保障: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,统筹协调课程开发、师资培训、资源建设等工作。
2.师资保障:组建由专职劳动教师、学科教师、校外烹饪技师构成的师资团队,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技能培训。
3.资源保障:加大对劳动操作间的设备更新与维护投入,建设“烹饪文化长廊”,开发线上劳动教育资源库,共享教学视频、菜谱案例等内容。
4.安全保障:制定《劳动操作间安全管理制度》,每次实践课前开展安全培训与设备检查,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,确保劳动实践安全有序。
五、实施步骤
1.筹备阶段:完成课程方案设计、师资培训、设备检修,制定评价细则与安全预案。
2.实施阶段:按计划推进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,定期开展阶段性总结与改进。
3.总结阶段:整理成果资料,开展成果展示与经验推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