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学年,临沂第三十五中学立足学校“劳动操作间”特色资源,以烹饪劳动教育为核心抓手,扎实推进劳动课程建设,积极探索劳动育人新路径,构建起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。现将本学年劳动教育工作总结如下:
一、夯实课程根基,筑牢劳动教育主阵地
(一)规范课程设置,构建系统教学体系
严格落实国家劳动课程标准,每周开设1节劳动必修课,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,分年级设置劳动课程内容。七年级以“基础烹饪技能”为重点,教授食材处理、简单家常菜制作等课程,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烹饪技巧;八年级围绕“创意烹饪实践”,开展烘焙、面点制作等进阶课程;九年级则以“主题烹饪项目”为主,通过策划美食节、研发创意菜品等活动,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。
(二)创新教学模式,促进学科深度融合
在劳动课程教学中,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。与生物学科结合,在烹饪课程中讲解食材营养搭配知识,引导学生设计科学的膳食均衡表;与物理学科联动,利用劳动操作间的电磁炉、烤箱等设备,探究热能转化原理;与美术学科合作,开展创意摆盘设计活动,培养学生审美能力。通过学科融合,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。
二、深挖特色资源,打造劳动教育品牌
(一)发挥操作间优势,开展特色烹饪实践
学校劳动操作间配备电磁炉、烤箱、面点机等专业烹饪工具,为劳动教育提供了优质硬件条件。依托这一特色资源,开展分层分类的烹饪教学活动。在日常教学中,根据学生不同年级水平,设计差异化教学内容。同时,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主题烹饪活动,如端午节的“粽香满园”、中秋节的“月饼DIY”等,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。此外,定期举办“校园厨神争霸赛”,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创新精神,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授予“烹饪小能手”等荣誉称号。
(二)拓展实践场景,延伸劳动教育课堂
除了课堂教学和操作间实践,还注重将劳动教育延伸到日常生活中。在班级设立“教室保洁员”“节能督察员”等劳动岗位,让学生参与班级日常管理;开展家庭劳动打卡活动,制定《21天家务挑战计划》,鼓励学生在家进行烹饪、清洁等劳动实践,家长通过视频记录反馈,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。
三、完善评价机制,激发劳动内生动力
(一)建立多元评价体系
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,全面评估学生劳动表现。为每位学生建立《劳动成长手册》,详细记录学生在烹饪技能学习、课堂参与、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过程性表现;通过劳动成果展示、技能竞赛等形式进行成果性评价,综合考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水平。
(二)强化激励表彰机制
设立“月度劳动之星”“金牌小厨师”等荣誉称号,对在劳动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。通过校园宣传栏、公众号等平台展示优秀学生的劳动成果和事迹,发挥榜样示范作用,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四、工作成效与成果
本学年的劳动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学生劳动素养得到全面提升,100%的学生掌握了6道以上家常菜烹饪技能,85%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周餐食规划,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。学校劳动教育特色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,劳动操作间成为区域劳动教育示范基地,多次接待外校参观学习。家长满意度调查显示,92%的家长认为孩子家务参与度显著提升,劳动教育实现了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。
五、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
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,但劳动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。如劳动操作间设备使用存在不均衡现象,部分课程创新性有待加强,劳动安全教育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等。
未来,学校将从以下方面改进提升:一是优化课程结构,开发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烹饪课程;二是加强与餐饮企业合作,拓展校外实践基地;三是强化劳动安全教育,完善安全管理制度;四是持续推进劳动教育课程研发,编写校本教材,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临沂第三十五中学将继续以劳动操作间为依托,深耕劳动教育领域,不断探索创新,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