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指导思想
以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》为指引,立足学校“劳动操作间”特色资源,秉持“以劳树德、以劳增智、以劳强体、以劳育美”理念,构建“课程 + 实践 + 评价”三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,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
二、工作目标
1.学生层面:让全体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生活劳动技能,增强实践创新能力,深化社会责任意识,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与品质。
2.学校层面: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劳动教育特色品牌,形成可推广的劳动教育模式,推动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深度融合、与生活紧密相连。
三、主要措施
(一)优化劳动课程体系
1.规范课程设置:严格按国家课程标准,每周开设 1 节劳动必修课。分年级设置“生活劳动、生产劳动、服务性劳动”主题课程。聚焦衣物整理、基础烹饪等生活技能开展绿植养护、校园设备维护等生产劳动;围绕“劳动与职业规划”开展服务性劳动课程。
2.推进学科融合:深化劳动课与多学科融合。生物课结合烹饪讲解食材营养;物理课探究劳动工具的科学原理;美术课开展创意设计活动,实现知识与劳动技能相互促进。
3.开发特色课程:开发“沂蒙家常菜”“非遗美食传承”等校本课程,邀请本地厨师、非遗传承人进校授课,将地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。
(二)丰富劳动实践活动
1.劳动操作间实践:充分发挥劳动操作间功能,开展分层烹饪教学。学习基础菜肴制作——掌握进阶烹饪技术——进行创意菜研发。
2.日常劳动实践:班级设立责任岗,学生每日轮值,培养责任意识。推行家庭劳动打卡制度,制定《21 天家务挑战计划》,鼓励家长记录学生劳动过程,促进家校共育。
3.拓展校外实践:与餐饮企业、社区等共建实践基地,组织学生参与“餐厅职业体验”“美食文化研学”“社区服务”等活动,拓宽劳动教育场景。
(三)完善劳动评价机制
1.过程性评价:建立《劳动成长手册》,记录劳动技能掌握、课堂参与、实践表现等过程性信息。
2.成果性评价:通过“劳动作品展”“技能大比拼”等活动展示学生劳动成果,结合日常表现进行综合评价。
3.荣誉激励:定期评选“月度劳动之星”“金牌小厨师”等荣誉称号,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和班级进行表彰。
四、保障机制
1.组织保障: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,明确职责分工,统筹推进劳动教育工作。
2.师资保障: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,通过校内培训、校外引进等方式,提升教师劳动教育教学能力。
3.资源保障:加大对劳动操作间等设施设备的投入,优化设备配置。
4.安全保障:建立健全劳动安全教育与风险防控机制,在劳动实践前进行安全知识培训,确保劳动教育安全有序开展.
五、实施步骤
1.筹备阶段:制定实施方案,组建工作小组,完善设施设备,开展教师培训。
2.实施阶段:按计划推进课程教学、实践活动与评价工作,定期总结反思,调整优化方案。
3.总结阶段:全面总结劳动教育工作,提炼经验成果,形成特色模式,进行宣传推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