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,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。本学年,临沂第三十五中学以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》为指导,立足学校“劳动操作间”特色资源,以“夯实劳动课程、深挖实践特色、融合育人目标”为核心,构建了“课程+实践+评价”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,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。现将本学年劳动教育工作总结如下:
一、工作回顾:以特色实践赋能劳动教育
(一)深耕劳动课程,夯实教育根基
1.规范课程体系,强化日常教学
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,每周开设1节劳动必修课,分年级设置“生活劳动、生产劳动、服务性劳动”三大主题。以“家庭生活技能”为主线,开展衣物整理、基础烹饪等课程;聚焦“校园服务实践”,组织绿植养护、设备维护等活动;结合职业启蒙,开设“劳动与职业规划”专题。
特色亮点:将劳动操作间的烹饪实践融入日常课程,七年级学生系统学习刀工、面点制作、家常菜烹饪等技能,八年级开展“节气美食”主题课程,将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结合,九年级通过“校园美食节”策划提升综合实践能力。
2.学科融合创新,深化育人内涵
在劳动课中融入跨学科知识:
生物课:结合烹饪课程讲解食材营养搭配,设计“膳食均衡表”;
物理课:利用劳动操作间的电磁炉、烤箱等设备,探究热能转化原理;
美术课:开展“创意摆盘设计”活动,提升学生审美能力。
(二)做强特色实践,打造劳动品牌
1.劳动操作间:烹饪实践育匠心
学校依托劳动操作间(配备电磁炉、烤箱、面点机等多种工具),打造“舌尖上的劳动课堂”:
分层教学:七年级学习“西红柿炒蛋”“包饺子”等基础技能,八年级掌握“烘焙曲奇”“中式面点”等进阶技术,九年级尝试“创意菜研发”;
主题活动:结合端午、中秋等节日,开展“粽香满园”“月饼DIY”活动,传递劳动温情;
成果展示:举办“校园厨神争霸赛”,评选出“最佳营养餐”“最具创意菜”等奖项,学生可获“烹饪小能手”称号。
2.日常劳动常态化,培养责任意识
班级责任岗:设立“教室保洁员”“节能督察员”等岗位,学生每日轮值;
家庭劳动打卡:制定《21天家务挑战计划》,家长通过视频记录学生烹饪、清洁等成果。
(三)完善评价机制,激发劳动热情
1.过程性评价:建立《劳动成长手册》,记录学生烹饪技能掌握进度、课堂参与度等;
2.成果性评价:通过“劳动作品展”“技能大比拼”等形式展示成果;
3.荣誉激励:评选“月度劳动之星”“金牌小厨师”等称号。
二、工作成效:劳动教育结出丰硕果实
(一)学生素养显著提升
1.生活技能全员达标:100%学生掌握6道以上家常菜烹饪技能,85%能独立完成一周餐食规划;
2.实践创新能力增强:学生在劳动操作间提出多种创意方案;
3.社会责任意识深化:通过“美食送温暖”活动,学生为家人和孤寡老人制作餐食。
(二)特色品牌形成辐射效应
1.劳动操作间成为标杆:我校寒暑假和周末多次接待外校青岛、澳门等外校参观学习;
2.家校共育成效显著:家长满意度调查显示,92%家长认为孩子家务参与度显著提升,部分家庭自发组织“亲子烹饪日”。
三、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
(一)现存不足
1.劳动操作间设备利用率不均衡,西点烘焙类课程开展频次高于传统烹饪;
2.部分课程创新性不足,如烹饪教学与地域饮食文化结合不够紧密;
3.劳动安全教育的常态化机制需进一步强化。
(二)改进措施
1.优化课程结构:开发“沂蒙家常菜”“非遗美食传承”等特色课程,邀请本地厨师进校授课;
2.拓展资源平台:与餐饮企业共建实践基地,组织学生参与“餐厅职业体验”“美食文化研学”等活动。
四、未来展望:让劳动教育飘出“幸福味道”
新学年,学校将围绕劳动操作间特色,实施三项提升工程:
1.课程升级工程:开发“劳动+食育”融合课程,编写校本教材《舌尖上的劳动课》;
2.文化赋能工程:建设“中华饮食文化长廊”,举办“二十四节气美食节”;
3.资源共享工程:打造“劳动教育云平台”,共享烹饪微课视频、实践案例等资源。
结语: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一技一能,皆育成长之魂。临沂第三十五中学将继续以劳动操作间为支点,撬动五育融合的育人实践,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幸福底色!